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史校志 >> 正文

【北疆文化·包师印记】“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追忆老校长陈寿朋教授

发布日期:2024-06-03     阅读:[]

【北疆文化·包师印记】“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追忆老校长陈寿朋教授


       前言:包头师范学院的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包头师范专科学校,上世纪50年代,一五计划六大项目落地包头,钢铁之城迅速崛起,产业工人子弟教育迫在眉睫,因中小学师资严重短缺,包头师专应运而生。学校创建初期,办学条件简陋,师资人才匮乏,但包师人坚持办学不辍,严谨治学,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经过六十六年的薪火相传,历经几代人的辛勤耕耘,才有了今日的欣欣向荣。六十六年的春秋迭代、奋楫杨帆,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六十六年来,包师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基层的优秀工作者。从包头师专到包头师院,始终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传承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激励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包师人。

 


老校长陈寿朋先生是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的首倡者,生态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尔基研究资深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著名教授,第八、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1931年他出生于江苏泰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陈启昌先生是我国现代土壤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任教于国立北平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前身)。陈寿朋先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参加渡江战役。1952年又从上海俄语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人民中国》杂志任俄文版编辑。1961年,为支援边疆教育事业,陈寿朋先生离开对外宣传工作岗位,从北京来到内蒙古大学任教。从此,他将自己的挚爱和激情献给了这片吟唱着高亢的蒙古长调和回响着马头琴声的辽阔大地。1986年9月19日至1990年8月7日他调任包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其间还兼任内蒙古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0年8月赴前苏联访学半年。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知名教授,他桃李满天下,并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管理者享誉自治区内外。1993年,在边疆教育战线工作了30多年的陈寿朋教授被选为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94年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为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之后三次连任。2022年10月疫情期间,陈寿朋先生因病在呼和浩特逝世,享年91岁。

在内蒙古大学,他先后担任过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和汉语系系主任、教授。他开设出了我国高校第一门“高尔基研究”专题课程,招收指导了我国高校第一批“高尔基研究”专业方向的研究生。他出版专著《高尔基美学思想论稿》、《高尔基创作论稿》、《高尔基晚节及其它》、《步入高尔基的情感深处》,译著《论高尔基的创作》、《最初的年代》、《列宁与知识分子》等20余部。

在包师人记忆中的陈寿朋校长,精神矍铄,面色红润,一派儒雅学者、谦谦君子风范。他身形挺拔,步履稳健,思路敏捷,言谈清晰且富于感情。他与青年教师们在学校教工食堂手持饭盒排队打饭,他在校园里与同学们促膝谈心以至于大家忘掉了面前的长者的“校长”身份,他在教工大会上的讲话总是温文尔雅、慢条斯理......他用真情和勤奋在包师树立了“良师益友”的大家风范。

 

1987年3月,陈寿朋校长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奔波在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包头所属旗县等自治区西部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牧区的中学之间。他召开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对以往毕业生进行寻访调查,目的是要解决农村牧区到底欢迎什么样的教师这一问题。学校领导班子由此确定了师专“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即实行定向招生、稳定和保证学生毕业后在农村牧区中学扎根;根据农村牧区中学需要一专多能、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师的要求,在师专试行主辅科制,学文学的兼学点儿历史,学化学的兼学点儿生物,学物理的兼学点儿数学等……这些改革措施受到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评价,大受农村基础教育欢迎。1987年11月,陈寿朋校长为改进校刊,亲自出面聘请了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做顾问,将刊名改为《阴山学刊》,刊登的重要稿件由他亲自审定、修改,使刊物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重大改进,校刊的排名从全区十几家高校末流到名列三甲。陈寿朋教授在我校任校长期间,成功举办了建校30年庆典,建设并启用了5204平方米的图书馆大楼(现美术楼),建设了2栋教职工住宅楼,解决了180户教师的安居问题。1988年8月,包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因办学方向端正,办学条件具备,办学效益较高,与全国26所师专一起受到原国家教委表彰,获得奖励30万元。

 

1996年,正值《教育法》颁布一周年之际,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的陈寿朋教授参加了全国人大对部分地区进行的教育投入情况执法检查。他建议国务院进一步落实《教育法》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发展教育、国务院设立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扶植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等规定,落实《教育法》关于国家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校办产业的规定,并采取具体措施,进一步加强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工作。他的这一提议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被审议通过,由国务院有关部委落实施行;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缺乏高素质师资力量的问题,陈寿朋教授提出了用建设远程教育来解决的建议。他认为随着我国通讯业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现在只要购置相应的设备和仪器,边疆偏远地区也能接收到高水平的授课。这一建议为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供了新思路,被有关部门和地区推广。


陈寿朋教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每年三月在北京开人代会,这时经常会有沙尘暴肆虐。面对内蒙古严重的沙化问题,他心难安、情难抑,夜深人静时,有着浓郁人文情怀和丰富历史知识的他会对着书卷,悠然记起书中载记的那一幅幅历史画卷。内蒙古草原,这个曾经由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上演过无数有声有色的历史剧的舞台,这个“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一般的世界,真的要被日益扩张的沙漠吞噬掉,成为楼兰、罗布泊那样的死寂之地?为了调查研究荒漠化和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情况,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内蒙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四大沙漠和毛乌素等几大沙地。有些风沙源头他已是几进几出。他与同行专家实地考察和测量有关数据,与当地群众和各级领导座谈,风餐露宿,艰辛备尝。他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大声疾呼:形势逼人,时不我待,环境生态建设任重道远。那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草原观必须纠正。他建议,政府要立即停止对草原的开发性利用,尽快退耕还草、退耕还牧;同时还要限制草原的载畜量;在农区和半农区禁牧,改放牧为舍饲;要教育农牧民将眼前增收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通过科技创新,如畜牧“良种工程”等措施,促进养殖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草原畜牧业良性循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陈寿朋教授特别关注生态问题,2001年7月倡议成立了中国·内蒙古沙尘暴研究治理促进会,主张生态道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构筑全民族生态道德的心灵屏障。2006年5月,发起成立了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广泛开展生态道德社会实践活动,悉心研究生态道德、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建设理论,出版并主编了《草原文化的生态魂》、《生态文明建设论》、《生态文化建设论》、《生态文明建设读本》、《生态道德建设论》等一批富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的论著,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了研究推广防沙治沙的技术与经验,他领导内蒙古沙尘暴研究治理促进会在大兴安岭深处辟出了3000亩的示范林场,还在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等地设立了生态道德教育基地。


作为中国生态道德教育的首倡者,陈寿朋教授认为:走向这个绿色新文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仅仅靠外在的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整个国民心灵上构筑起一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心灵屏障,使它们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他坚定地相信,全民生态道德教育就是指引我们走向这个即将诞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新文明的路标。2005年1月,陈寿朋教授以“中国生态道德教育理论奠基人”的身份,同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等9位全国教育界杰出人士一道荣获“十大教育英才”称号。这是社会与公众对他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再一次认可;2005年7月,第14期《求实》杂志发表了陈寿朋教授撰写的《生态道德建设浅议》。该文全面扼要地阐述了陈寿朋教授关于我国生态道德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陈寿朋教授多年来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潜心研究与认真实践的思想结晶,是对中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具有首创性见解的理论成果;2006年6月18日,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召开第一次大会。鉴于陈寿朋教授作为首倡者为中国生态道德建设和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他被推选为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首任会长。作为沙尘暴治理和生态道德教育两个促进会的领导人,尽管日常工作十分繁忙,他依然没有中断他倾情一生的高尔基研究工作。2005年他承担了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提出的《高尔基研究史》这一国家项目,同时,两个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的“高尔基学术史研究”和“高尔基研究”按计划推进。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何所求?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为子孙多做点好事!马克思说过,因为我们是为亿万人的利益工作的,因此我们的愉悦不是那么自私的、狭隘的愉悦。虽然我们的事业并不辉煌,但它能给亿万人民带来幸福。当我们死后,高尚的人会在我们的骨灰上洒泪。” 通过陈寿朋先生这段让人怦然心动的心灵表白,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他的思想脉络和行动源泉。

 

老校长陈寿朋先生对国家民族的大爱,他丹柯式的“把自己燃烧的心托在手上,在真理和正义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前进”的献身精神,他对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事业的强烈的使命感和无法遏止的激情,他的儒雅风范,他的谦逊品格,堪称仁人君子之德;他少年从军,参加人民解放战争,壮岁赴边,献身边疆教育事业40年,桑榆之年投身防治沙尘暴事业,首倡生态道德教育,创立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为筑起全民族生态保护的心灵屏障而不倦地奔走筹谋,堪称志士四海之功;他精深的富有开创性的高尔基学术研究,20余部苏联、俄罗斯文学著译作品,他的为中国生态道德教育理论奠基的《生态道德建设浅议》,堪称是独到而深邃的大家之作。


作者:史继敏,副研究员,现任包头师范学院档案馆馆长、校史办主任,同时兼任校级教学督导、大学生创业导师。长期从事高校管理和研究工作,在校内多个部门、学院任职。主要成果:研究项目《师专课程改革与学生智能结构研究》获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论文《对高校综合改革的理论思索》获包头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成果青年奖,论文《三改一加强:高校学生工作新思路》获包头市第四届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参编《高校德育选编》,主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程》等教材;撰写并发表论文十余篇。指导大学生辩论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均获得自治区级奖项。

 



 


【北疆文化·包师印记】追忆老校长关文彬的历史故事 感悟北疆包师人的精神底色
下一条:【北疆文化•包师传承】我在昆区友谊二小友谊十小联盟办学集团当老师

关闭